要了解新冠“诊断”的荒谬性,只需看看世卫组织自己的病例定义——这个定义最终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采用。这一定义在 2020 年 8 月 7 日正式化,当时世卫组织发布了一份题为《WHO COVID-19:病例定义》的文件,该文件仍可在 archive.org 上访问。文件中“疑似病例”和“可能病例”章节包括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以及胸部影像检查(如 X 光)的结果。然而,所有这些都可以被方便地忽略,因为世卫组织将“确诊病例”定义为“实验室确认感染新冠的人员,无论其是否具有临床体征和症状”(作者强调)。
在对疾病进行诊断时,西医范式内经常出现一定程度的循环论证(circular reasoning)。然而,世卫组织的病例定义将这种逻辑推理技巧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在《第一课:流行病学概论》中指出:
“病例定义是一组用于分类某人是否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综合症或其他健康状况的标准……病例定义通常包含临床标准,有时包括时间、地点和人群的限制。临床标准通常包括确诊的实验室检测(如果有),或是症状(主观投诉)、体征(客观的身体检查结果)和其他发现的组合。”
从广义上讲,“病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用于决定某人是否患有特定疾病或健康事件的标准集”。世卫组织没有关于特定疾病的证据,因此采用了一个“关注事件”,这个事件可以被诊断为“无论临床体征和症状如何”。换句话说,这与疾病的概念脱节。取而代之的主张是,实验室“检测”中的生化反应结果即可构成病例。最初是通过克里斯蒂安·德罗斯滕(Christian Drosten)的 RT-PCR 检测方案,后来则是通过基于生化反应的快速抗原(或“侧向流动”)测试。实际上,这些测试只是化学过程,在样本中存在微量的目标分子时就可以呈“阳性”。它们无法确定分子的来源,并且在此应用中无法告知个体的健康状况。(有些侧向流动测试确实有用,例如众所周知的尿液妊娠测试。这类测试已被独立验证其准确性,能够对应实际怀孕的情况,并且检测到的激素或蛋白质的来源和作用已被科学证明。)
当德罗斯滕等人在 2020 年 1 月于《欧洲监测》(Eurosurveillance)期刊上发表《通过实时 RT-PCR 检测 2019 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时,文章中并未提供任何关于“病毒”或后来被称为“新冠”的新疾病的证据。该论文仅仅描述了一种检测短基因序列的方案,这些序列已被宣称来自病毒。选择的序列是基于中国多个团队上传至基因数据库的少量计算机模拟结果(有关这些伪科学方法的解释,请参见本书第 4 章)。进一步引人关注的是,德罗斯滕等人的论文发表过程异常迅速:文章在 1 月 21 日提交,1 月 22 日即被接受,1 月 23 日便已发表。这样的流程在医学期刊领域前所未见,所有迹象表明,《欧洲监测》甚至没有假装进行正式的同行评审过程。
2020 年 3 月 19 日,世卫组织发布了一份题为《在疑似人类病例中检测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实验室检测》的文件。该文件的发布标志着世卫组织显然热衷于加速全球新冠病例的生产。然而,令人怀疑的是,首批“通过实时 RT-PCR 检测 2019-nCoV”的文件早在 2020 年 1 月 13 日和 1 月 17 日便出现在世卫组织官网上,比德罗斯滕的论文在 1 月 23 日于《欧洲监测》上发表早了一周多。世卫组织显然急于采用这一初步的 PCR 检测方案,而此时距离他们宣布新冠为“全球大流行”尚有近两个月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