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制造一场疫情

2025.1.2病毒幻象

译自萨曼莎·贝利博士发表于《堪培拉日报》(Canberra Daily)的文章:How to create a pandemic
原文链接


2020 年 3 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一种名为“新冠”(COVID-19)的新疾病引发了“疫情”。然而,从一开始就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同年 7 月 7 日,历史上备受尊敬的考克兰(Cochrane)组织发布了一份系统性回顾,旨在确定医生应如何在门诊或医院环境中诊断这种“新”疾病。该回顾的结论令人震惊,因为其中指出:

“基于目前可用的数据,症状或体征的有无都不足以准确地排除或确认疾病。”

这意味着传统的诊断技术——仔细询问病史和检查患者——在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这种所谓的新疾病时毫无用处。或许并不令人意外的是,接下来的一个月,世卫组织发布其官方的新冠病例定义时出现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定义指出:

“确诊病例是指具有新冠感染实验室确诊的人,无论其是否有临床症状或体征。”

换句话说,这制造了一个循环推理的闭环:病例由检测定义,而检测又定义了病例。这是一种巨大的障眼法,将疾病的概念与病例定义脱节。

实际上,在新冠期间,许多传统医学实践的基本原则被颠覆了。二十年前,当我还是医学生时,我们的大部分训练都专注于诊断的艺术。我们被告诫,尽管“诊断”测试的种类在不断增加,但最重要的是倾听患者的陈述并仔细检查他们。在此之后,医生可能会选择进行检测,以提供对疑似诊断的确认证据,或者至少利用检测帮助区分不同的“鉴别诊断”。

在此我们需要停下来仔细思考世卫组织在病例定义中加入的“无论是否有临床症状或体征”这一表述。大多数人会假设,一场疫情应该涉及大量病患——也就是说,被统计的病例应确实患有疾病。然而,新冠的确诊病例定义并不要求任何人真正生病,只需要他们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呈阳性,或者在后来的年份中,快速抗原测试(RAT)呈阳性即可。

虽然许多政府和媒体平台在新冠期间大肆宣传所谓惊人的累计死亡人数,但对大多数人来说,经历却截然不同。显而易见,绝大多数“病例”与我们一贯见到的普通感冒和流感几乎无法区分。在澳大利亚,流感在 2021 年几乎完全消失,并被几乎等量的新冠病例所取代,正如我在 2022 年的一部视频中所解释的那样。

大量无症状病例导致新冠数字进一步飙升,尤其是在政府开始分发快速抗原测试后。其他独立研究者也得出结论,认为这场“疫情”的本质归结于检测,而非一种新疾病。

“即使是主流媒体也难以掩盖这样一个事实:无症状病例占了阳性病例的大多数,而检测次数越多,最终‘发现’的病例也就越多……如果不做检测,那么‘疫情’也会随之消失。”

乍一看,在一场官方宣布的“疫情”中并没有全球范围内病患的增加,这件事似乎难以置信。然而,如果考虑到 2009 年发生的一场高级别的欺骗,这一切便可以理解。当年,世卫组织单方面重新定义了“疫情”的概念,现有定义中的“伴随大量的死亡和疾病”一语被突然删除。

许多人意识到,政府和许多媒体平台所宣传的新冠叙述存在问题。不幸的是,持续不断的恐惧信息说服了大多数人,使他们相信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致命疫情”值得担忧。

但残酷的现实是,没有证据表明新冠是一种新疾病,因为根据官方病例定义,确诊病例并不需要任何症状或体征。这意味着,统计病例的唯一要求是快速抗原测试(RAT)或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测试结果呈“阳性”。换句话说,这种“新”疾病仅由一些新的检测方法定义。而且,阳性测试结果与个人是否患病,甚至是否生病,完全没有关联。

新冠疫情是我们这一生中最大的骗局吗?

喜欢这篇文章吗?

欢迎与他人分享,帮助我们传播宝贵的信息和见解!

分享

订阅电子报

Newsletter Subscription

相关文章

病原体理论的终结

病原体理论的终结

如果病原体理论被推翻,人类将迎来医学史上最重大的变革——从“抵抗病原体”转向“优化自身环境”,从“消灭疾病”转向“增强生命力”。而这场革命的发生,将决定未来几代人对健康的理解方式,以及人类社会如何运作。

检测与扑杀:“禽流感”蔓延至大洋洲

检测与扑杀:“禽流感”蔓延至大洋洲

没有迹象表明这些事件会减缓,无论它们是与人类还是动物有关。表面上,这一切似乎是为了公众健康,但实际上,受益最多的是不断扩张的疫情产业。